关闭→
当前位置:装饰都>家居品质>家居访谈>家电下乡遭遇“身份门”

家电下乡遭遇“身份门”

装饰都 人气:1.87W

一个好的惠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了调,漏洞在哪里?该怎么解决?

纵深

“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背景下的家电下乡,在实施中并非一帆风顺——

家电下乡遭遇“身份门”

“假农民”

是怎样出现的?

2009年2月1日,江苏开始家电下乡,政府财政补贴1.5亿。事实上,自2007年开始推广的家电下乡政策,在推广中一直没有中断过非议。加上“质量门”、“冒牌门”等一些劣质产品的影响,家电下乡政策曾一度被推向风口浪尖。

随着质量监督和推广的监控的日益完善,产品的信誉开始有所回升。但是因为购买手续繁琐,农民购买需求一直低迷。手续简化后,销售掀起高潮,不过,又出现了大批“假农民”。

政府介入下拉动内需

近年来,惠农政策密集推出,农民兄弟享受到了实惠。而农村市场的广阔,也令不少企业蠢蠢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电下乡政策自2007年在青岛等三省一市推广以来,农民又再一次担当着重任,仅2008年,国家财政104亿元的补贴,累计拉动消费9200亿。

事实上,一开始的试点,也仅是彩电、冰箱、手机三类产品给予销售价格的13%的财政资金直补。“河南等地农村手机的普及,得益于13%直补的刺激。”在扬州打工的河南人戴凯,这么评价家电下乡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他称,除了手机外,其他两类产品,很少见村中人买,手机也多是外出打工的人才买的。

然而,要让农民买更多东西的企业,还是不断地加入下乡。

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原来14个省市的基础上,开始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四个增到八个,除了之前推出的“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之外,本次家电下乡又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它们和彩电等产品同样享受国家13%的补贴。各个省市可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需求在这四个产品中选择两个进行推广。